探索身心灵1920-450.jpg
荣格心理学 分析心理学
发布时间:2025/01/09
所属分类:心理学资讯


荣格心理学,也称分析心理学,是卡尔·古斯塔夫·荣格(Carl Gustav Jung)创立的心理学流派。以下是对荣格心理学的详细介绍:

一、核心理论

1. 人格整体论

· 荣格把心灵当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,认为心灵是一个先在性的概念,与精神和灵魂相等。心灵是人的—切软件内容的全体,如思维、情感、行动等一切意识到的,一切潜意识的内容。

· 人格的原始统一性和先在整体性,不仅在理论上追求心灵整体综合,而且在临床上要求恢复人格完整。因此分析心理学的方法论实质上是一种整体论。

· 人格结构:荣格认为心灵或人格结构是由意识(自我)、个体潜意识(情结)和集体潜意识(原型)等三个层面所构成。

· 意识人格结构的最顶层,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,如知觉、记忆、思维和情绪等,其功能是使个人能够适应其周围环境。自我是意识的中心、自觉意识和个体化的目的所在。荣格认为意识是心灵中很少一部分,具有选择性和淘汰性。

· 个体潜意识人格结构的第二层,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、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,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,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,可以进入意识内我领域。荣格认为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,即一组组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的情绪性观念群,如恋父情结、性爱情结等。荣格认为情结的作用是可以转化的,它既可以成为人的调节机制中的障碍,也可以成为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。

· 集体潜意识人格或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,包括世世代代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。不同于个体潜意识,它不是个体后天习得,而是先天遗传的;它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,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。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,本能与原型相互依存,本能是原型的基础,原型则是本能内身的潜意识意象。

2. 人格动力说

· 荣格认为人格动力推动人格的发展。他认为心灵的能量来自外界或身体,但一旦外界能量转化为心灵的能量,就由心灵来决定其使用。

· 心理能量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,不是性本能。他借用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原则来解释心理,即能量在心理结构中可以转移,并且可以把某一结构的部分特征也转换过去。

· 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或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。心灵一旦获得能量,便将它据为己有,由心灵自己来决定如何使用这种能量。心灵只有接收能量的输入口,这就是心灵的封闭性。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动力。心理能量既可以是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。心理能量是通过转换来影响心理活动的。它永远不会消失,但能从一种心理内容转换为另一种心理内容,另外,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也可以发生相互转换。

· 心理值是测量心理能量的标准。心理值可以方便地通过三种方式测量其相对量:通过观察一个对各种不同活动对象的选择来判断他的心理值;观察一个人为达到目标而克服障碍所花费的时间;记录和分析各种梦幻。

· 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焦虑、压抑等行为表现出来,也可在情绪情感中表现出来。因此,用心理电装置测量一个人的脉搏、呼吸和皮肤电反应,也可以判断人的心理值。

· 等量原理和熵原理:荣格以此来说明能量在人格结构中的分布和移动情况。等量原理指用于某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减少或消失,意味着另一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增加和产生。熵原理是指心理能量的分布和流动是有方向的,这种方向性是为了优质心灵所有结构之间的平衡。荣格认为精神病人为了逃避无法对付的强烈刺激,便环绕自身建立一层外壳保护自己,正常人则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,以达到接近“熵的状态”。

· 心理能量的前行与退行:前行指人利用日常生活经验来满足环境的需要。其作用是激活那些被意识排除在外的潜意识内容,使用权之成为一种新的机能。这时新的机能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新的适应,导致里比多的前行重新开始。人类就是这样不断的通过前行和退行使内心世界得到调整,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。

· 能量输导系统:心理能量是可以发生能量转换和形态变化的。首先,当一种新的活动模拟本能活动时,本能的能量就会被纳入到这种新的活动中,这就是能量输导。即心理能量必须经过一处能量输导系统,发生能量转换,纳入到新的活动中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做功;其次,心理能量是通过模仿或制作的方式进行能量转换的。荣格发现,原始部落以各种仪式和舞蹈来转换心理能量,而现代人则通过“有意志的行为”,用科学和技术把梦想变成现实,从而实现心理能量的转换。

3. 人格类型说

· 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。内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内部,易产生内心体验和幻想,这种人远离外部世界,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的结果感兴趣。外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,易倾向客观事物,这种人喜欢社交、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感兴趣。

· 荣格认为有四种功能类型,即思维、情感、感觉和直觉。感觉是用感官觉察事物是否存在;情感是对事物的好恶倾向;思维是对事物是什么作出判断和推理;直觉是对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预感,无需解释和推论。荣格认为人们在思维和情感时要运用理性判断,所以它们属于理性功能;而在感觉和直觉时没有运用理性判断,所以它们属于非理性功能。

· 荣格把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,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:外倾思维型、内倾思维型、外倾情感型、内倾情感型、外倾感觉型、内倾感觉型、外倾直觉型、内倾直觉型。荣格划分的这八种类型是极端情况,实际上个体的性格往往是某种性格类型占优势,还有另外一种或两种性格类型居于辅助位置。

4. 人格发展论

· 荣格认为,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个性化,其中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。他早年把人生划分成四个阶段:人生第一年、童年期到青春期、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、老年期。

· 第一阶段是童年期(从出生到青春期):最初是无序阶段,儿童只有零散、混乱的意识;然后是君主阶段,儿童产生了自我,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,但缺乏内省思维;最后是二元论阶段,儿童出现内省思维,自我被分为主体和客体,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。


荣格831.jpg


二、主要概念

1. 原型: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,如自我、阴影、阿尼玛/阿尼姆斯等,是荣格理论的核心概念。

· 自性:代表人格的中心和整合体,是追求个性化的终极目标。

· 阴影:揭示被压抑的欲望、弱点和潜在负面特质。

· 人格面具:指人格最外层的那种掩首真我的假象,总是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,与其真正人格并不一致。

· 阿尼玛(或阴性基质):指男人身上只有的女性基本特质或特征,当阿尼玛高度聚集时,它可使男子变得容易激动、忧郁等。

· 曼达拉:指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。荣格把曼达拉图形看作是自我的象征、人格的核心。

2. 对立面的统一:通过接纳心理结构中的对立面,如意识与无意识,实现心理平衡。

3. 梦境分析:梦境是通向潜意识的途径,揭示深层心理真相。

三、应用与影响

1. 应用领域:荣格心理学不仅用于理论研究,还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,帮助个体实现真实表达和独特个性。

2. 深远影响:荣格理论深刻影响了心理学及哲学、文学、宗教等领域,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经验的新视角,推动了个人成长和精神健康领域的发展。其理论在心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。

        综上所述,荣格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心理学流派,它强调个体心理的独特性、复杂性及其与集体、文化、社会的相互作用,为我们理解人类心理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。